發布時間:2025-05-09 來源:中國機械聯
國際經貿月度簡訊
2025年第4期(總第11期)
1. 一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1.3%,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外貿頂壓前行量質齊升 海關總署4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8個季度超過10萬億元。 從貿易對象看,一季度,我國與傳統市場的貿易保持較強韌性,對德國、西班牙、英國等進出口都實現較快增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走深走實,對共建國家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0.9個百分點,其中對東盟增長7.1%,對中亞五國增長6.9%。 從外貿結構看,一季度裝備制造業產品進出口增長7.6%,占據外貿進出口的一半。國潮新品不斷推出,自主品牌產品出口規模逐年增長、占比不斷走高,一季度繼續增長10.2%,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22.8%。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球制造業PMI均值為49.9%,高于去年四季度以及去年同期。其中,亞洲、非洲3月份的制造業均在擴張期間,我國對上述地區出口分別增長7.8%、12.5%。一季度,我國對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實現增長。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動能強勁。其中,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連續4年保持增長勢頭,一季度繼續增長10.8%;專用裝備出口連續9年增長,一季度增長16.2%。新能源產品在推動全球綠色轉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季度風力發電機組、鋰電池、電動汽車等出口分別增長43.2%、18.8%和8.2%。 2.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5.4%,好于預期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報道,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4%,達31.8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4.33萬億美元),增速與2024年第四季度基本持平。 全球經濟數據平臺(Trading Economics)數據顯示,分析師預計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速為5.1%。今年1—3月,中國GDP環比增長1.2%,平均預測為1.4%;去年10—12月環比增長1.6%。 3. 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保持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占我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其中,對東盟出口1.05萬億元,增長9.2%;自東盟進口0.66萬億元,增長3.9%。東盟成員中,與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依次為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4. 2024年中國為歐盟汽車進口最大來源國 4月1日,歐盟發布2024年歐盟汽車行業貿易數據,中國以127億歐元進口額成為歐盟汽車進口最大來源國,日本排名第二,進口金額為123億歐元,歐方稱,2019-2024五年間,歐盟自中國進口汽車增幅高達1591.3%。2024年歐盟對華汽車貿易保持順差,對中國出口高達145億歐元,位列第三,歐盟汽車貿易主要出口國分別是美國和英國。 5. 發達經濟體中最大降幅IMF預計2025年美國經濟增速為1.8%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2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5年美國經濟增速將放緩至1.8%,較1月預測值低0.9個百分點,在發達經濟體中下調幅度最大。報告認為,政策不確定性加劇、貿易緊張局勢以及需求勢頭減弱為預期目標下調主要原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將包括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在內的發達經濟體2025年的總體通脹預期上調至2.5%,較1月份的預測上調了0.4個百分點。 6. 2025年2月歐盟對美出口額激增22.4% 路透社4月23日報道,歐盟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歐盟對美國出口額同比增長22.4%,達518億歐元,創下近13個月最高增幅。同時,自美國進口額同比增長2.4%,至282億歐元。 7. 升級版東盟-澳新自貿協定生效實施 升級版東盟-澳新自由貿易區協定(AANZFTA)于4月21日起生效。該升級版協定通過簡化原產地規則,將在準備就緒的締約方之間實施完全累積,讓企業的最終產品便于符合原產地要求,從而享受優惠關稅待遇。企業還可擴大原材料的獲取途徑,提高生產效率。此外,該協定引入了便利貿易的過境安排,例如簡化合并貨物運輸的流程,并且首次在新加坡的自貿協定中允許貨物在過境期間進行消毒。 關稅專題: 01、全球貿易面臨關稅重構壓力 據外媒報道,世貿組織預測,若美國未在90天暫停期后重啟“對等關稅”,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或同比下降0.2%;若進口限制進一步收緊,降幅或擴至1.5%。聯合國貿發會議警告,全球貿易戰可能導致2025年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至2.3%,且存在繼續下調風險。 貿易流重構將沖擊全球各區域,中國出口路徑調整成為關鍵變量,其中,非洲自華進口預計增長5%、歐洲和亞洲自華進口增長6%、南美洲增長9%、美國自華進口將銳減77%。這種轉變引發歐盟等經濟體警惕,多國正醞釀針對中國商品的新防御措施。對中國而言,快速調整出口布局已成當務之急,聯合國貿發會議將中國全年GDP增速預測從4.7%調降至4.4%。 02、歐盟決定對美國商品加征關稅反制措施推遲90天 據外媒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此前宣布暫停加征關稅90天的決定,對全球經濟穩定具有積極意義。歐盟因此決定將對美國商品加征關稅的反制措施推遲90天。若雙方在此期間未能達成協議,歐盟將重新啟動相關措施。馮表示,我們希望為談判創造機會。但歐盟將繼續制定后續反制預案,目前正對所有可行方案進行評估。 據悉,歐盟成員國于4月9日表決通過原定自4月15日起實施的對美關稅報復方案,但未公布具體稅目清單及稅率。彭博社早前報道稱,該方案擬對價值210億歐元的美國輸歐商品征收最高25%的關稅。 03、美總統特朗普稱對華進口關稅將會降低但不會取消 據外媒4月23日報道,美總統特朗普表示,對中國輸美產品征收145%關稅太高,承諾降低關稅并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 特稱,145%的關稅非常高,將會明顯降低,但不會歸零。另據《國會山報》報道,特對與華簽署貿易協議表示樂觀,特稱“我們很友善,他們(中國)也很友善。至于將會發生什么,讓我們拭目以待。但最終他們(中國)將被迫簽署協議,否則將無法與美打交道。”特解釋稱如此樂觀的原因在于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系良好”。 此前,美財政部長貝森特稱,美中貿易僵局遲早會緩和,雙方都認為,目前的局勢不會持續太久,對華談判不會輕松,且未正式啟動。 04、中國考慮免除部分美國商品的關稅 路透社4月25日報道,中國正在考慮對部分美國進口產品免除125%的關稅,并要求企業確定可能符合條件的商品,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擔心與美國貿易戰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的最大跡象。 《財經》報道稱,多名有晶片進口需求的中國科技公司透露,八種半導體、集成電路相關的產品被免除加征關稅,但暫時不包含存儲晶片,意味著部分流片地為美國的晶片進口加征關稅從125%降為0。盡管中國最終的行動方針仍不得而知,但華泰證券分析了這份名單,并表示這相當于去年價值45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 05、日本本田或將因關稅在美設廠 據《日經新聞》報道,日本本田公司將把銷往美國市場的思域汽車生產線從日本轉移到美國,同時還計劃將旗艦車型的生產從加拿大和墨西哥轉移到美國。目前,本田在美銷售汽車中約三分之一在美國以外工廠生產,主要在加拿大。本田計劃未來2—3年內將其美國工廠產能提升30%,用于滿足90%對美銷售。 3月底,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所有在國外組裝的汽車征收25%的關稅,該政策于4月2日起生效。此前,美對日本汽車征收的關稅僅為2.5%,而從加拿大和墨西哥工廠生產的日本汽車關稅則為零。 06、美媒稱美關稅將增強中國在東南亞地位 《華爾街日報》消息報道,美國對輸美產品加征關稅的政策,或將增強中國(取代美國)在東南亞的地位。 美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為中國開辟了新的經濟和外交可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周赴東南亞進行訪問,中國領導人正在推動反關稅運動,以鞏固貿易及其他關系以取代美國。一旦美封鎖東南亞國家,中國將迅速成為其主要的游戲玩家。如果中國的地區外交取得成功,特朗普也為此做出了貢獻,他的政策“使中國領導人的工作變得更加容易”。